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杜工部集创作背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一千多年以来,多少诗人继承他的传统,学习他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着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又自称少陵野老,故世亦称杜少陵,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杜甫的祖籍是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瑶湾(今属河南)。杜甫出身于为官世家,其先祖杜预是晋代名将、大儒。祖父杜审言曾任修文馆直学士,为当时的文章四友之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正逢唐代的开元盛世,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由于家学渊源,杜甫在少年时代就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吟诗做赋,交游于文人雅士之间。 杜甫在 20 岁时,走向社会,开始到各地漫游。他首先来到吴越等地,到过金陵、苏州、杭州和浙东一带,江南的山光水色,名胜古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扩大了他的视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杜甫 24 岁时曾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他有诗说: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兆堂。此次考试落第,他又到名山在川间漫游。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年),杜甫 35 岁,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次年,又一次参加进士考试,但又失败了。这时,唐玄宗身居皇宫,迷恋声色,不问朝政,大权落在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手中,政治黑暗,社会不安。这次科场失败,对杜甫的打击极深,他已人到中年,政治上没有出路,生活上也遇到困难,写过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一类抒发积愤的诗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杜甫曾向权贵献过诗,如《赠翰林张四学士》,也曾向唐玄宗献过《三大礼赋》、《封西岳赋》,在《进封西岳赋表》中他诉苦说:臣本杜陵布衣,年过四十,经术浅陋,进无补于明时,退尝困于衣食但不管他如何恳求也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赐。此时,杜甫奔走在达官贵人之间,受尽世态炎凉之苦,饱尝人世辛酸,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这时杜甫追求富贵的幻想破灭了,他对社会、对上层统治阶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穷困生活使得他有机会接近贫苦百姓,了解他们的悲苦生活,为他的创作找到了素材。这时期,杜甫写过很多有名的诗篇,如反映统治集团发动穷兵黩武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兵车行》,揭露和讽刺帝王宫中腐朽淫糜生活的《丽人行》。富贵贫贱,上下悬殊,诗人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