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医院内安全转运在急诊科危中应用

医院内安全转运在急诊科危中应用_第1页
1/9
医院内安全转运在急诊科危中应用_第2页
2/9
医院内安全转运在急诊科危中应用_第3页
3/9
医院内安全转运在急诊科危中应用目的分析院内转运时急诊科危重的患者采纳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24 年 9 月~2024 年 9 月的 250 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对比组,采纳常规院内转运,选择 2024 年 10 月~2024 年 10月的 250 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纳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分析两组不同院内转运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比对比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1,P=0.0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比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9,P=0.004);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转运科间的满意度比对比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26,29.915;P=0.000)。结论将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应用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转运所需的时间,让患者和科室都更加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危重患者是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而且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有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13]。危重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呼吸、心跳、瞳孔、意识以及总体等推断,危重患者的呼吸大多不规则,变快、变浅,在患者陷入濒死或者垂危的状态时,患者的呼吸会变慢,危重患者的瞳孔会不等大,可能会放大或者缩小[46]。本文以我院 2024 年 9月~2024 年 9 月的 250 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和 2024 年 10 月~2024 年10 月的 250 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讨论对象,分析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 2024 年 9 月~2024 年 9 月的 250 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对比组,男 150 例,女 100 例,年龄在 20~67 岁,平均年龄(51.06±6.58)岁;选择 2024 年 10 月~2024 年 10 月的 250 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男 140 例,女 110 例,年龄在 22~68岁,平均年龄(51.05±6.54)岁。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1.2 方法。对比组采纳常规转运,用平车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采纳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2.1 风险评估。在进行转运前,要进行风险评估,编写患者的资料和基本信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转运,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同时还要评估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和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在确定转运的时候,要告知患者家属,并告知患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医院内安全转运在急诊科危中应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