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地球运动一、【命题分析】本专题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和学科内综合的首选内容。因此,本专题在历年高考中均占有一定比重。根据考纲要求,对于本专题的考查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②时区、日界限的划分,区时及地方时的计算;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太阳能量的来源等。根据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本专题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配以个别综合题。主要涉及:①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③经纬网、晨昏线、地方时计算及日期变更等二 .地球考查的基本内容1.地方时及其计算① 地方时的概念: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② 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③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 分钟【注】①加、减原则:“东加西减”;②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2.时区和区时A. 世界时区的划分是每隔经度 15°为一个时区,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B.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7.5°W 至 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 7.5°,合二为一,称为“东西十二区”。C.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3.区时的计算A. 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7.5,则时区号数为所得商数+1)B. 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C. 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西“-”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取“-”)4 日界线及其日期变更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更替。为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