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辞的阅读答案 秋夜的月光,明亮得有些凄冷。 一辆推着人的自行车刚在职工宿楼前停下,便有一个稚嫩的男孩声音一直响上楼去,“太婆来了!太婆来了!” 喊声立即召来一群嘈杂的脚步声,先迎下楼来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外婆,只等我娘病好些,就会去看您,怎么让您这远道的赶来。” “我们娘俩说说话哩。”老人不自觉地又用了急切商量的口吻,生恐在最后一道“关卡”上被挡住。①但没有。胡子拉喳的外孙认真地看了看老人雪白的头发,那点点块块的老人斑,就拿开拐杖,轻轻地________② 起她,抱她上楼。 到了门口,老人习惯地脱鞋子,她的爱干净的女儿呀,就是屋里的地板,也是一尘不沾的。但还没待她弯下腰去,外孙已连挽带拖地把她引进了屋里。 老人已是前呼后拥了。全是脚,长的,短的,宽的,窄的,高跟的,平跟的。③好像是第一次发觉,她已经有了一个这样庞大的家庭。但她什么也没来得及想,一声细微而急促的呼唤已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娘”! 老人甩开搀扶的人,扑过去把那疲软无力又毫无血色的手捏在了掌心。这就是她的女儿。属鸡的,该是六十四岁。老人还记得,她是早上生的。邻家就说:早鸡劳碌命。她果然一辈子都像陀螺似的旋转着。可现在,八十多岁的娘来了,她却不能起身了。 “玉儿。”老人喊着女儿的乳名,颤抖着脱鞋上床坐好,“今儿好些了?吃得下饭吗? “好些,吃了一碗多呢!”女儿惨白的脸上露出了费劲的笑容。但她的目光刚好碰到那还燃着的煤油炉上:瓷盆里满盛的饭只扒了个尖。眼泪立即顺着心尖漫上眼眶,也不敢再看母亲,只睁大的眼睛对天花板瞠视。 老人好像没发现,唠唠叨叨地问了许多问题,什么地方疼?什么时候?吃什么药?她轻轻地抚着女儿的手:“别以为就你痛,我也痛的。腰上、腿上,刚才青子抱我上楼痛得很,我没响。都是这样的。年纪大了,痛来痛去不奇怪,娘比你还大二十多岁呢。不怕的。”老人见女儿的脸已朝着墙壁,便赶紧用手指将眼角的.泪珠揩去。 但泪珠是不断的,手帕是不顶事了。老人突然转了话题:“平平,太婆还没叫呢,快叫一声——哎,再叫一声——平平真乖。太婆看着你们真兴奋,还有舅公舅母有没有叫过?都叫一声。” 在孩子甜甜的叫声里,大家便热烈地谈论起学校老师、教学质量来,这种愉快的气氛一直保持到分手的时候。 老人下了床,替女儿掖好了被角,轻轻松松地说:“娘隔几天来看你。” 女儿将汗湿的被头吃力地卷进下巴下,微笑着叮咛儿子:“好生送外婆走。” 出了门,外孙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