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资料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本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 7 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大自然的语言是人心灵的声音。下面和我一起来看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化的讨论。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次第:依次。 翩 piān 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 yùn 育:怀胎生育,用来比方酝酿着新事物。 簌 sù 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 zài 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 yīng 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 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 shuāi 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 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3 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 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 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 1112 段):说明讨论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 1.课文第 1 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这些生动的词语或描述具体情态,或概括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