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来源: 《农村养殖技术》 作者:许尚忠 李俊雅 阅读次数: 124 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 2001 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我国黄牛品种有 69 个,其中地方品种52 个,培育品种 5 个,引入品种 l2 个,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黄牛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 300 米的地方。根据产地、体型大小和品种特征,我国黄牛品种分为三大类:中原黄牛、北方黄牛和南方黄牛。 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北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吉林和辽宁等中原地区的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被誉为我国五大良种黄牛品种,一般在肉牛生产中作为杂交母本,我国牛肉总量的 80%都来自这些牛种与国外品种的杂交牛。我国的黄牛过去基本上只作役用,因此大多数品种达不到国际肉用牛的性能要求,但它是我国家牛的基础,正逐步向肉用方向改良。同时,我国优良黄牛品种肉用性能较为突出,如大理石花纹好、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等特点,值得在育种和生产中强化利用。一、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与问题 (一)肉牛繁育体系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地区肉牛群体具备供种能力,大部分还是处在引进公牛改良当地牛的水平上,绝大多数省份都具备种公牛站和杂交改良群体,但没有相应品种的育种群,更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使肉牛业发展没有后劲。另外,肉牛良种化程度低,特别是一些地方优良品种开发利用不够。优质后备公牛不足,基层良种推广机构和设施不够,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在一些地方普及率低,肉牛平均胴体重仅 134 千克,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70%,养牛效益低下,挫伤了广大养牛户的积极性,同时失去了肉用种牛的市场。(二)种牛场建设滞后,育种群规模小 我国的种牛场、种公牛站,以及现有的规模种用母牛群所产生的后代经过初步筛选可用于采精的公牛不超过 1000 头,远远满足不了国内肉牛育种和黄牛改良的需求。多数牛场一直处于保种状态,对种牛选择余地有限,没有真正起到育种场的作用。目前国内种牛场的建设水平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肉牛产业来讲远远不足。 (三)在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轻选育” 建国以来,我国陆续从肉牛业发达国家引进了 28 个品种,但通过杂交改良进行系统选育的只有中国西门塔尔牛。夏南牛虽然通过了品种审定,但其供种能力和种群规模十分有限。引种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引进种群的规模不大,其次引进的种牛在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