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创造学基本理论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一、创造学的诞生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探究其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萌芽阶段(18 - 20 世纪初)、形成阶段(20 世纪 30 - 50 年代)、成熟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四个阶段。(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这一阶段,人类的创造是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例如人们建造房屋、种植作物、驯养家畜和制造生产工具等。在早期,只有少数人对创造有所思考,如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心灵论》中曾论述过“想象”的思维形式,提出了联想思维,并进一步区分了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此外,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在其所著的《数学汇编》中首次提到了“创造学”这一术语。中国古代也有不少书籍记载了类似创造的说法,如早在商朝,“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提出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诗经 ·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记载;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易传·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现了交换转变的原理。这些记载表明了中华民族有着朴素的创造观念,而变革求新则成为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在这一阶段后期,人们对创造的一些思维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龙沙在 1565 年发表的《法国诗学要略》中曾论述了创造的意义,他认为“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 1620 年出版了《新工具》,该书对创造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做了总结。1637 年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发表了专著《方法学》等。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当时最完善的创造理论。他分析了创造过程的构成,认为创造性想象力是多样的感性印象与统一的知性概念之间的联系环节,同时具有印象的明显性和理解的综合性,想象是知觉和活动的统一,是两者共同的根源。中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四大发明,出现了许多总结创造发明的科技书籍,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其中,有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总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对创造的研究和探索多是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上主要是速度很慢的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