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学习计划小学 3 篇学习计划小学 篇 1 一、活动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养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老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讨论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讨论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立参加,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沟通和分享讨论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育学生的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德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讨论。本着培育学生解决问题和讨论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简单讨论,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的制造性能力。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讨论,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究思维的初步能力,培育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讨论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四、基本要求: 1、讨论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讨论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讨论性学习是完成小学阶段培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讨论。 3、要面对全体学生。三年级以上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自选其中一个课题。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4、讨论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实行个人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成。 5、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各课题指导小组。李跃明任组长,廖文雄任副组长,各班主任任小组成员。 四、实施过程管理 1、整个讨论过程,学生始终是主体。指导老师只是适度参加,负责对整个过程的帮助和指导。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方法指导、要随时跟踪检查讨论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调整讨论计划。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组织学生外出调查的活动项目,要报请校领导的批准,确保学生的安全。 3、成果汇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