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儿童与少年创伤处置技术与流程2008-5-22 作者:王绣兰 来源:台湾心理网自"5.12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全国人民的心和灾区人民紧紧连在了一起,华人心理网作为心理学类的门户网站,也在尽力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特此推出“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专题,希望能给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疗护理人员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人员以心理知识方面的帮助,同时向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对所有参与救灾援助的人们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你们辛苦了!-----------------------------------------------------------------东海大学社工系副教授 陈宇嘉 暨南大学社工系讲师 王绣兰 九二一地震造成中部地区许多家庭破碎,立即面临生活压力及心理重建问题,而发掘与辅导在震灾阴影下的高危险群是当务之急。对于震灾后失依儿童及少年,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其个别差异,考虑其最佳利益,依据相关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政府也透过公权力统筹人力、物力与财力,迅速结合各项资源及提供福利服务等重建工作,以免憾事发生。本文尝试以艾里斯的理情行为治疗法为理论基础,以案例说明建立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流程及创伤处置过程,给予受灾家庭补充性、支持性、替代性及整合性服务措施,以协助其走出震灾阴霾,重建家园。 壹、 前言 九二一地震灾情惨重,罹难人数高达 2,440 人,失踪 54 人,重伤725 人,房屋全倒 51,962 户,半倒 54,332 户(行政院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2000),其中尤以中部地区受创最为严重,许多家庭破碎,不少儿童、少年、老人、身心障碍者顿失依靠、居无定所。经电话访查县市政府辖内失依儿童及少年人数,台中县有 81 人、南投县有35 人、台中市有 7 人、彰化县有 2 人,而其中失依儿童及少年迁移外县市者台中县有 34 人、南投县有 18 人,这些重创家庭不仅须面临未来生活压力,在心理上亦产生许多的恐惧阴影,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平复。 我国儿童福利联盟曾公布对九二一震灾失依儿童的第一次访视报告,灾区一百四十五个受访家庭中,逾六成扶养人非法定优先级监护人,只有二成将失依儿童财产交付信托,而且失依儿童的心理创伤十分严重,亟待以爱抚平,有关单位应多加关怀,并彻底落实各项照顾措施(中华日报,2000)。Fox 之研究亦指出那些经历到父母或手足死亡的儿童,在成人时期会有罹患情绪疾病之危险(Fox,1985;Webb,1991)。在美国 COPE(Counseling Ordinary People in Emergency)是一个危机咨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