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氨氮及生物控制措施1 养殖水体氨氮的积累及毒害 1.1 水体的氮素循环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自然水体中的氮来自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的积累及腐败,含氮有机化合物通过营腐生细菌分解成氨氮、硫化氢等小分子无机物,然后由各种自养型微生物主要为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三种氮素一方面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细菌通过脱氮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逸出水体,大气中的氮被固氮菌利用重新回到水体。由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不同,在整个氮素转化过程中,从含氮有机物到氨氮的转化是由多种异养微生物来担任,而这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较快,因此这过程时间较短;从氨氮到亚硝酸盐转化由亚硝化细菌担任,亚硝化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 18 分钟一个世代,因此其转化的时间也较短;从亚硝酸盐到硝酸盐是由硝化细菌担任,硝化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其繁殖速度为 18 小时一个世代,因此,由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就长很多,亚硝态氮的有效分解需要 12 天甚至更长的时间。1.2 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态氮的积累及毒害一般情况下,水体的氮循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水体氨氮及亚硝态氮维持正常水平。在高密度养殖及淡水综合养殖的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水体中水生动物的大量排泄物的累积,而定期的使用消毒药剂,在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有益微生物种类及数量也会相应减少,水生态失衡,表现为水质恶化,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缺氧,大量积累的氮素硝化过程受阻,形成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尤其是温度及 pH 值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更明显。水体中的总氨包括分子氨(NH)与离子氨(NH),其中对鱼类有明显毒害作用的是分子氨。随着 pH 值的不同,两者在水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水体中分子氨与离子氨的比例与水温及 pH 有密切关系。总的来说,温度和 pH 值上升,游离氨在总氨中的比例增加,游离氨含量越多,毒性就越强。养殖水体中离子氨允许的最高浓度为不超过每升 5mg 氮(5mgN/L),而分子氨允许的最高浓度仅为每升 0.1mg 氮(0.1mgN/L)。关于氨的毒性作用一般认为渗进生物体内的分子氨将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的 Fe2+氧化成为 Fe3+,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可见,水体溶氧愈低,氨毒性也就愈烈。氨主要是侵袭粘膜,特别是鱼鳃表皮和肠粘膜,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