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六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宝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概。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