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带反思)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 30 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 5 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即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慧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育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慧。 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小铃铛 一课时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一、定向、诱导 ﹙一﹚诱导 1、激趣导入 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 dāng 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3、放动画,听故事 4、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板书完整课题﹚。 过渡:请看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学会做人。 二、自学、探究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从书上划出有关的句子,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 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4、假如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 ﹙四﹚成果汇报 1、掩耳盗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