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与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机制,为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育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全面进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24]5 号)等文件的下发及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标准的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新的高度。 一、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 应用型商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除了要完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理健康进展外,还肩负着培育与打造商科学生理想人格与通用能力,即培育商科学生外向乐群,活泼开朗,好强上进,敢为敢当,善于沟通、乐于协作,富于创新、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自律自明、客观务实、专业能力扎实等系现代商贸、流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人格特征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进展等商贸流通领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1],并为后期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提供知识基础的重任。 二、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涵义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有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某些特定的生产项目作为学习任务载体,让学生实际参加生产项目的分析、开发、实施及管理,培育学生自主思考和制造能力的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2]。自 1990 至 1999 年期间,项目学习的概念被传入我国,这段时间,“项目化教学”在出国留学计划的理论基础讨论背景下,经过了一个“平台式”的课程模式,并根据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开发课程的教育模式[3]。当前,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育层次得了充分的推广,其基于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构成要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表现出了以教学内容工作任务为依托,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成果多样化等显著特征,这一系列特征与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参加、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特点不谋而合。 三、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探究 (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