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与感知的探究 二十世纪末,由布朗等人 1986 年所作的《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所引发,由安德森和格里诺等人所主导的一场关于学习的情境视角与认知视角的大争论,历经多次质疑与反质疑,最终取得部分共识。这一争论对这两种视角做了深层次的区分评析,更体现了学者们严谨治学的精神。 认知视角情境视角情境教学 从中国知网学术关注度和 wdofscience 的每年出版的相关文献数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近几年来,情境理论都吸引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1986 年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在《教育讨论者》杂志上发表了他们著名的文章——《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这篇文章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文中的观点被后来的讨论者们频频引用,标志着情境理论的正式提出。1996 年时隔十年,安德森等人提出了对布朗等人那篇文章的质疑,标志着反方观点的形成。 高文(2024)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标志着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情境理论,开创了我国对情境理论的讨论之始。至今,己有九年,势必也到了该对情境理论的质疑的时候了。 我国学者认为,由于还原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质疑,于是情境理论应势而生了。当前国内对情境理论的讨论大部分是在对情境理论的描述(高文,王文静)方面和情境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对情境理论有些许质疑的还只是少数,如谢初明(2024)在文章《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意义》中就引用了安德森等人(1996)的观点表示明他对情境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其局限性的看法。经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并没有发现一篇是完整的介绍情境理论的局限性的。在实际的学习和教学中可能因其过分夸大情境理论的优势而不考虑其局限性,而受到错误的导向。本文主要通过对二十世纪末由于《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所引发的一场争论的再现,来探讨情境理论其内涵、优势及局限,以期能给相关讨论者带来情境理论相关解析,并且给国内对情境理论的局限性讨论增添一笔,从这场争论中认识到做讨论的方法和讨论的严谨精神。 1986 争论的源点 1986 年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在《教育讨论》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在文章中布朗等人写到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认知和表征优于其它任何理论的情况下,情境认知理论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布朗等人认为,学习和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行动和情境是学习和认知的一部分。假如忽略了认知的情境性,学习将达不到它提供作用的这一目的,而学到的只是机械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像言语一样,必定是它们所发生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