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方法简单了解以及比对随着我国经济的进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沟通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一、作业成本法及其进展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 30 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在推崇 ABC 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法律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开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着,但是假如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 100 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 7 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 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其次,利用该方法猎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根据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 ABC 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纳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另外,在传统 ABC 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