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本节课浅薄的理解,现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能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2)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3、态度和情感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而对于本 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教学的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好,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情:二、学情分析生物必修 3 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 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三、教法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外加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间穿插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进行合作探究。好接下来就结合教学流程给大家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本节教学流程 为:1.视频导入,2.小组讨论,探索新知,3.同桌探究,争当科学 家,4.总结归纳,合作探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一段蝗虫灾害的视频导入新课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借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理想环境下细菌的数量变化,因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数学和生物知识,这部分比较简单,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 一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相关问题,教师给与订正,进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 2n 公式成立?问题二: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问题三: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进而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