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策略 要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不仅要解决老师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培训,还要解决培训内容和方式、缓解工学矛盾等理论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培训什么、怎样培训,也需要解决制约与激励等制度保障层面上的问题——培训有何用。 一、开展师德培训,增强老师的教育历史使命感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而功利的情绪,直接影响着老师的职业心态。有的老师由于工作的新奇感随岁月流逝而消退,工作没了激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要求也随之降低。部分中青年老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已抵“天花板”,在当前的人事制度环境下,只能享受下一职级的工资待遇,甚至轮到退休也晋职无望,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部分已聘最高职级的老师已功成名就,“船靠码头,车到站”,进取的热情消逝,高原现象提前来临等。在这样的情绪之下,部分老师思想僵化,产生了职业倦怠,学习培训无用的思想情绪由此形成,甚至设法找借口抵制培训活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内在需要引发动机。因此,解决老师的思想观念问题,对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开展师德教育,遵守老师职业道德。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底线和职业良心,开展师德教育是必要的。在新形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德教育要有新的变化。一是师德教育必须贴近老师的生活与工作实际,是老师可以接受的信息与形式,并能促使老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从而引起行动变化。二是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好的做法,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发挥榜样的引领与示范效应。三是捕捉同事的夸奖、学生的赞扬、学生家长的口碑、社会的舆论等信息,作为鲜活的师德教育材料,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激励更多的老师,以期“蝴蝶效应”朝着预期方向进展。 2.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理想与教育追求是老师个人的价值取向,是其进展的内驱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强化这种理想与追求。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要让老师明确教育的目的、任务、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承担教化职责的人是老师。老师的责任就是把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传递给新生代,把一个蒙童培育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代新人,使新生代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使整个民族的素养提升。民族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激励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唤起老师的“强人先强己”强烈愿望,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行动,自觉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变“要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