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设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设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设馆,我们将从大量的宝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进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慢慢衰弱,第2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而私商贸易快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闻名的侨乡。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闻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爱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擅长造舟。从1920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进展而来舢写船外形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第3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头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日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经过两晋的进展,泉州海上活动慢慢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胜利。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第4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奇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进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进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进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肯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进展非常快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觉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进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进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今,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