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VIP免费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第1页
1/9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第2页
2/9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第3页
3/9
第1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一)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内容。《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出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准确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此外他的书并不是特殊流行的那种。读起来呢,很有生活味道,让你觉得不生疏,反而很亲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特别地内敛谦恭自省。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可以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来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写了很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家乡的那些描写和第2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回忆。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我经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假如我始终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高校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后来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始终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肯定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可以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受,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倒是那些祖宗多代始终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现代很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打算一切其他,家乡的观念必需淡化。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不情愿离开,是出于一种本能,倒不是他们意识到多么地喜爱家乡。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只有在离开了家乡的时候,家乡才有它极其不行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从文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没第3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珍贵的地方和意义的。我们从离乡之人的视觉处发觉一个自己没有体会过的家乡,也只有从离乡人的情怀里体会出自己暖和幸福的真谛。所以,家乡的人应当感谢离乡的人,因为假如没有他们的时时提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家乡是多么地漂亮。汪的书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怀念,其实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怀,对于我来说,是勾起我的思乡之心,引无限共鸣之意的好书。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二)“夏天的早晨真舒适。空气很凉快,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适。”《夏天》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满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好玩味。如《葡萄月令》“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第4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伸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好像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读汪曾祺的散文到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安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联高校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的闻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讨论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讨论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第5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