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进展策略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所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依旧面临着观念滞后、经营体制不顺、融资产品单一、授信管理与贸易融资特点不吻合等诸多问题,贸易融资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如何调整经营策略、加快创新、提速进展已成为亟待讨论的重要课题。 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障碍 (一)经营管理体制不顺,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竟争力。花旗、汇丰等国际领先银行均以事业部形式设立贸易融资部门,专门负责该项业务的营销推动、业务管理等工作。而目前国内一些银行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营销、产品、风险审查、政策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业务主线不明确,职能边界不清楚,流程环节多,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竟争力,也无法满足贸易融资专业化服务和时效性要求。体制不顺成为制约贸易融资业务进展的瓶颈。 (二)产品创新滞后,融资品种单一。目前国际贸易结算的非单证化趋势显著,而国内银行的贸易融资大都集中于信用证项下融资产品,对于汇款结算的配套融资风险难以把控,品种也相对较少,大量贸易融资需求未能满足。也就是说,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仍以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 70%,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供应链融资也主要集中于单一环节,整合化服务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差。贸易链中货物及资金流动数据实时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将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充分匹配起来。 (三)授信管理方法不合理,与贸易融资特点相悖。一些银行贸易融资授信仍然沿用传统授信方法,以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为基础核定授信额度, 而贸易型企业具有净资产少、负债率高、经营现金流量较大的特点,按现行办法无法测算授信额度或授信额度很小,不能满足融资需求。在业务准入上以信用等级为主要标准,对资信状况一般的客户要求提供抵押担保,使大量净资产较少,但贸易关系可靠、物流和现金流稳定的客户被拒之门外。 (四)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控制手段落后。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内控效果不甚理想,一些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上级行的任务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