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教育得要回归原来才能面对未来成人、成才、成群,大学教育的三类成果学校教育,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各有其定位、价值。具体到大学而言,成人、成才、成群,这“三成”是我试着总结的三类成果划分。三个成,都是动词。成人,指的不是年龄、生理所自然带来的成年,而是独立、成熟、责任意义上的“长大”成人,人格、品行、性格走向成型,你是你自己了。成人是成才和成群的重要基础。坦率的说,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也许成人的目标还没有达成,课程合格,学业完成,也许你会说他成才了,但一打交道、一过事儿,就会感觉还不成人;这种缺了成人做基础的成才,相当不牢靠,但靠毕业证书不一定分辨得出来。细想想,要达成成人这个目标,只是教,少了育,真不成。说到成才,教给予成才的贡献很大,因果逻辑链条相对清楚,实现起来比较有效。这使得这个成,有点儿独大、显眼、占地儿。很多说是教育讨论的,说着说着,做着做着,就成了教学讨论,甚至课堂教学讨论。东北话叫抽抽,缩水了。这个(也许是)不经意的概念滑脱,却实在值得引起高度警惕。多元智能探究了这么久了,学校教育还是攥着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甚至语言智能被过度逻辑化、形式化。才,在大学阶段中,也往往具体到某个专业,这并非不可以,但专中是否有着通做底色,通厚基础,通当钥匙?造成社会越来越巴别塔化的专业茧房这种病,不能靠放弃专业来治,而得靠加强通识来防。最后说说成群这个重要的教育成果,我们说的少,其实很不该。在“成群”的过程和结果中,包含着相当重要的价值观、法律规范、身份认同的互动与共享,目标是让每一代人中的每一个人,不只是成长为个体的成人,还成长为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有机一员。学校中的学生是流动性的,但,人走群立,这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十分积极的贡献。成群这个目标的达成,育能做的贡献很大,不可或缺,同侪砥砺、社群建构是一种相互作育。教也应着眼于成群而教,但现实中成群常常被教学和老师给遗忘了。团队合作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高度推崇,也写在各种培育方案和课程大纲的教学目的中的。但学校中评价和衡量学生却总是以个体为主,很难见到把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做认可鼓舞,算成绩非要分得清清爽爽才行,这里头其实是把一种社会原子化的价值观“悄悄地”迁移到了职场、家庭中去,须知这播下的可不是粒好种子。从重教轻育,到让育成为要领现在的学校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或是基础教育,观察起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