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考点13关注健康1.李斯特氏菌中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进入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该菌使人类细胞膜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该菌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胞吞作用D.Tuba蛋白质和InIc蛋白质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解析:选C。李斯特氏菌的遗传物质是DNA,A项错误;该菌可使人类细胞膜更容易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推知,该菌可通过胞吞方式进入人体细胞,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项正确;李斯特氏菌细胞内不含内质网,InIc蛋白质的合成不需要内质网的加工,D项错误。2.甲亢病人和糖尿病病人都会出现多食和身体消瘦的症状;另外,甲亢病人的细胞代谢加强,能释放更多的热量,但糖尿病病人的基础代谢不会加强。下列有关糖尿病和甲亢的说法,错误的是()A.糖尿病病人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的非糖物质逐渐减少B.糖尿病病人与甲亢病人身体消瘦的原因不相同C.糖尿病病人与甲亢病人的基础体温都高于正常水平D.糖尿病病人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细胞能量供应不足解析:选C。糖尿病病人常常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使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量减少,而且葡萄糖在细胞中的氧化分解速率下降,因此细胞供能不足,这样体内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分解增加,A正确。糖尿病病人由于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的利用增加,引起身体消瘦;而甲亢病人身体消瘦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使新陈代谢增强,物质氧化分解过快,因此二者身体消瘦的原因不相同,B正确。甲亢病人由于代谢加强,产生更多的能量,释放的热能也多,因此基础体温高于正常水平,而糖尿病病人基础体温正常,C错误。由于糖尿病病人体内细胞能量供应不足,糖尿病病人常有饥饿感,从而有多食行为,D正确。3.“美国科学家因为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即生物钟)”的分子机制而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奖。下图为调控分子机制简图,已知PER和TIM蛋白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物节律是必要的,且DBT蛋白能够减缓PER蛋白的积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多个基因共同影响生物的昼夜节律B.TIM是载体蛋白,协助PER进入细胞核C.PER分子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自身的合成D.PER可调节period基因的表达解析:选B。题中相关调节涉及period基因、DBT蛋白、TIM蛋白,后两者的合成也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可以说明多个基因共同影响生物的昼夜节律,A正确。根据图示,TIM和PER两者结合后,结合物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因此根据题图不能推出TIM是载体蛋白,B错误。图示过程中period基因能通过转录、翻译合成PER,PER含量增加,会和TIM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period基因的转录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可以使PER在细胞内的浓度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结合题图可知,PER可调节period基因的表达,D正确。4.(2019·辽宁实验中学模拟)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检查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7.5U/L0~45肌酐1.9mg/dL0.5~1.5尿素氮14.6mg/dL6.0~23.0血清葡萄糖223mg/dL60~110甘油三酯217mg/dL50~200总胆固醇179mg/dL150~220A.正常人血液中也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说明该酶是在血浆中合成的B.此人会出现尿糖,可能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C.“”该化验单中不应该出现肌酐项,因为肌酐存在于尿液中而不存在于血液中D.该化验单中“”每种成分都有参考范围,主要是因为化验结果往往有误差解析:选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由肝脏等细胞合成,其在正常人血液中的含量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当细胞病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时,细胞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引起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增大,A错误。该体检者血糖浓度高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160~180mg/dL),故尿液中会含有葡萄糖;血糖浓度远远高于参考范围,可能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