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讨论《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进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讨论及学术思想的进展。 1 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来源[1] 六经气化理论,既不具体见于《伤寒论》,也不系统见于《伤寒论》之前的其它医学经典。而是,后世讨论《伤寒论》的一派医家,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援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结合《伤寒论》辨病辩证具体内容,逐步完善而形成。故此要想清楚了解六经气化理论,必先清楚了解六气气化学说,作为登堂入室的阶梯。 1.1《素问》六气气化学说原始 运气七篇大论,用五运(木、火、土、金、水)从常变两方面探讨一年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变化运行规律,以六气(风、火、热、湿、燥、寒)从我国气候区划、气候特征常变两方面探究气旋活动规律,再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归纳各年气候的变化。创立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主要是从中选取出“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以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等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辨病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揭示其阴阳、虚实、寒热定性,表里浅深定位之意蕴,阐明其病证的因机证治原理。所以谈论六气气化,先应从“六气标本中气”说起。 1.1.1 六气标本中气说略 六气标本中气出自《天元纪》、《六微旨》两篇大论,又以《六微旨》为详细。其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日: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上述一节经文是论述天六气的,天六气又称客气,既通主全年的气候异常变化,又分主每年六步的气候异常变化。文中黄帝一面赞叹气候异常变化玄远幽深,一面要岐伯对其变化规律给予更详细的解释。岐伯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了回答:一、人正立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