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性化学习的几点思考 个性化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习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让学生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情思,进展儿童的心灵。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平等对话,流淌人性 1、师生对话,情趣共济。这是师生参加对语言文字的诵读、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实践。谈个人的见解,抒发自我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以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 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与学生的对话:“你的语言严密,具有对称美。”、“不错,你的思路开阔,语言有力”……当一学生提出“中部凿井法该从山岭的最底处开凿省力”时,老师欣赏地说:“你真是现代的詹天佑。”顿时,该学生的喜悦之情益于言表。 2、生本对话,促进生成。通过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并诠释出文本丰富的内涵。 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老师让学生自由默读、体会:“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停地号叫”,白桦树会说些什么?有的说:“白桦树在为扬科鸣不平——他只想看一看、摸一摸管家的小提琴,实在不应该有如此的下场”。有的说:“白桦树在为小扬科惋惜,这么一个音乐天才,就因为这样一点小事就夭折了。”……学生与文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实现了自我超载,人性在对话中自由流淌。 3、人人参加,促进互动。语文课堂要实现最广泛的对话,要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方式,多角度的选择与课文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作者对话,对老师对话,与生活对话。在互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制造性的色彩。 二、适度模糊,放飞灵性 语文个性化学习容忍适度的模糊性,回归作品,理解固有的意义。 1、亦此亦彼,放飞灵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字、词的意义朦胧,教学时,我们就要彰显其不确定性,充分发挥隐喻、联想等功能,引导学生在“亦彼亦彼”的形象天地里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 如教学《鸬鹚》一文时,抓住“一抹”的“抹”字,先让学生说说“抹”字是什么意思。然后老师继续引导:鱼人这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抹出了富裕的生活,抹出了丰收的喜悦,抹出了幸福的感受……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个体体验的不同,从模糊的情态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感悟,这样的适度模糊正是为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