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一、操作有序 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进展。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制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到达认知的彼岸。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老师共安排了 3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 8 根小棒摆正方形,再用 8 根小棒摆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分物体或摆图形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刚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多余,从而引出“余数”概念,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次是圈点子,15 个点子,3 个 1 份,有几份?4 个 1 份,有几份?还多几个?5 个 1 份、6 个 1 份、7 个 1 份呢?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弄清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第三次操作是例题教学,“20 个乒乓球,每 6 个装 1 盒,可装几盒?还剩几个?”师生讨论后列式: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 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 个、23 个、24 个呢?”这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问:“假如余数与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操作、沟通、讨论的基础上发现,假如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还可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假如没有学生的操作参加,学生对这个结论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也不可能发现操作背后存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不可能经历并逐步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二、观察全面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优化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猎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推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进展数学思维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育。观察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要按一定的顺序,三要与思维和想象相结合,善于比较,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三年级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口答算式结果,老师板书: 16×2=32 16×20=320 16×200=3200 16×2000=32000 然后引导观察:认真观察上面 4 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呢?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