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鸡蛋的谚语及其来历|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4天。清明节吃鸡蛋的谚语及其来历,我们来看看。 第 1、清明节吃鸡蛋的来历 据说吃了这时煮的鸡蛋,就一年不会头痛。这个风俗是怎么传下来的呢?传说古代孝感一带属云梦泽之一部分,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都以打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湖里吹湖风,得了头痛病。 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头痛在湖滩上打滚。神农很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这些人治头痛病。可是什么药吃了也无效。 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后,忽然感到头不痛了。 后来,三月初三吃地菜煮鸡蛋就成了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第 2、清明节吃鸡蛋的寓意 清明节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称为吃“节蛋”。清明节为什么吃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第 3、清明节鸡蛋有哪些种类 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 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撞鸡蛋”的习俗,这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大家都会纷纷拿着自己家煮的鸡蛋逐一碰撞,图个好彩头,看谁的鸡蛋硬。 假如哪个小朋友的鸡蛋皮结实,把另外的鸡蛋撞破了,那这个小朋友今年就会长得又高又壮。 谚语 1.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2.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3.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4.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5.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6.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7.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8.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9.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10.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11.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12.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13. 清明暖,寒露寒(湘) 14.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15.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16.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