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生考试能否招到聪慧人“是真的吗?我答的是 1000,是不是死定了啊。”这不是恐怖分子之间在讲暗语,而是 1 月 22 日,硕士讨论生全国统考的第一天晚上,两位考生在网上讨论一道政治试题。“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当年高考的时候,背诵这样的句子,其欢乐不亚于背诵但丁的诗歌。我可以打赌,假如标准答案是 4000,我绝不会算成 3999。自 1978 年以来,今年的讨论生考生人数首次突破了百万。从政治试题来看,其模式和高考几乎一致,烦琐僵化之处,无需赘述。然而,虽然高考备受诟病,但每年好的大学却总是能奇妙地招到聪慧的学生;讨论生考试能否也同样收此奇效呢?未必。首先,高考是强制参加的:大多数中学生不论出身,除了高考别无出路,面对烦琐的内容,不想死记硬背也得死记硬背。再愚蠢、再无聊的竞争游戏,一旦它强制所有人参加,而且具有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聪慧人也往往是更好的玩家。死记硬背的能力,也不能不说是智力的一种表现。而且要记住那么多枯燥乏味的东西,没有方法,没有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不行的。所以,在高考中被淘汰出局的,往往是那些记忆力较差或者贪玩、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当然,其中肯定也不乏一些不幸的天才苗子)。讨论生考试和高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失去了这个普遍的强制性。对于成年人来说,出路绝非考研一条,这时作为筛选人才的工具的考试本身,因为其不合理,首先就起到了一个最坏的筛选效应:让大批的聪慧人望而却步,让虽然有志于深造、但不想重温高考噩梦的人远离其考场。社会竞争越是公平合理,不合理的讨论生考试制度,就越是在对聪慧人的吸引上大打折扣。其次,高考具有竞争时间上的强制性:同样年龄段的考生,在同样长的学习时间里完成考试准备,考生的基本智力、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被考评出来。而讨论生考试不具有此种强制性,也就是说,一个资质差的考生,只要花足够的时间,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他的成功概率就可以越来越大。而且,越有业余闲暇时间(而非越聪慧)的.考生,越有竞争优势。在博士讨论生考试中,以上效应尤其明显。考生的年龄层越大,聪慧的、工作有成就的人,参加考试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对不合理的考试模式越无法接受,进行死记硬背的闲暇时间越少。同样是问题重重的考试,我以为,在拒绝改革这一点上,讨论生考试是完全没有资格“盲目攀比”高考的。高考再不合理,至少尚未颠倒黑白;同样的弊端出现在讨论生考试中,却有可能引发百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