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视角下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基础教育缺失问题讨论 社会排斥视角下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基础教育缺失问题讨论 社会排斥是 20 世纪 90 年代在欧洲社会政治讨论领域中被提出来的,是指社会脆弱群体,由于自身心理素养、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地处中缅边界,当地的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特别性正处于一种被社会边缘化的状态,而这也对其基础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社会排斥为切入视角,以边远跨境地区跨国婚姻家庭儿童为讨论对象,将该群的教育问题与其社会情境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德宏州陇川县中缅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个体及群体特征,对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基础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讨论,试图从他们身上揭示边境地区教育问题的特别性、重要性、复杂性。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到基础教育缺失的具体状况以及在排斥视角下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基础教育问题 (一)结构性排斥下的教育问题反映 当地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结构性社会排斥的视角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社会环境 跨国婚姻家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结构中男女比例失衡,故而将女性市场开拓到邻国。整体环境而言,远离国内政治文化中心,医疗卫生、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及教育水平等相对落后,该群体生活环境往往低于村落的平均水平。 2. 政府政策 当地政府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入学的政策较少,没有针对这一特别群体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入学年龄,入学条件没有明确规定和保障,同时对于该群体的升学政策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相关政策保障升学,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经济等特别原因仅仅到初中,政府也没有相关的升学引导和说明。 3. 学校教育 当地的学校存在明显的入学门槛,该群体必须读一个学前班进行汉语的学习,才有资格上小学。 (二)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家庭环境 1. 家长 大部分跨国婚姻家庭较为贫困,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同时由于母亲不懂汉语,该群体缺乏汉语的带入,家庭的特别,使得他们被贴上特别的标签,除此以外,家长受教育程度太低,这一群体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 孩子 复杂的家庭环境和非中国传统的幼年教育,成长环境特别,小家庭里都有可能存在异国文化的沟通或冲突。同时他们的心理较为敏感,缺乏对于学习的认识,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