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盘龙城导游词各位嘉宾,大家好!今日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绕,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觉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觉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觉之一。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设室对盘龙城作一个详细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第2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台基向四周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量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对四周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全都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当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依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当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第3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当然也不能排解是进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观赏。根据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防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当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日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好,大家肯定已经留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全都,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觉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坚决定:城垣的建构,应当在商代早期,距今已第4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凹凸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凹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终有1米左右。这里发觉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雄伟,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备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