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一)读了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和指间都是苍白的。我观察了一个民族的血痕,深深的,还渗着血。一、王圆禄其人其事“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足以令人唾骂万年的。如今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国宝们终日的抽泣,许多是因为他,才用不幸的自己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他是一位道士,却看管着佛教的圣地。与其称他为道士还不如说他是地道的农夫,那个时代处处可见的农夫。当一个农夫把持着一个民族最绚烂的文明时,其实悲剧列车就无可挽回的向前开动了。不对,不对!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当我们咬牙切齿地痛惜。撕心裂肺地愤恨时,“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我不禁苦笑,敦煌之不幸,文化之不幸,民族之不幸,第2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怎能由这位认仔细真做错事的农夫扛起?他扛得起吗?华美的壁画,是这位老农认真地用石灰刷抹,他不喜爱明丽。那唐代的笑容,悲苦地向惨白的墙壁叹息一声,隐在了王道士满足的粉白中。“乓乓”几锤下去,“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优美的笑容变成了泥巴。”在她们的位置上,王道士膜拜的灵官、天师稳稳坐定。读到这里,我恨不能早生一个世纪,飞身夺下他手里的刷子和铁锤,大声呵斥:“你这愚人,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住手啊!”谁知道呢?或许,他却会迷惑的反问上一句:“我在整理我家院子,关你何事?”说罢,捡起地上的刷把,得意地望着白灰刷过的墙,“啧啧”地盘算着刷墙的花费,漫不经心地把散落的雕塑随片踢出洞外,踢入凛冽的溯风中。想到这里,我突然发觉,我脑子也一片惨白。二、远行的车队假如还有什么称得上掠夺漂亮,那么,一看圆明园,二看敦煌。第3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当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国外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我们这个漂亮的国度。而此时的王道士的腰带上正栓着敦煌文化宝库的钥匙。在他手上,是刚从外国探险者那里得到的小费,在他身后,是牛高马大的洋人,自称来取经的“洋唐僧”。道士掂掂手中的银圆,心花怒放的想真是交了好运,这破玩意还能换钱?于是,他把一卷又一卷的经书、画卷从深深的地窖里取出,装满了一辆辆牛车。临行还依依不舍地目送“取经人”远去,恭尊敬敬给人家鞠上几个躬。嘿!这是多大的廉价啊!足不出户就能得钱!他心中窃喜着。“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三、余秋雨的痛与恨贯穿本文的是余秋雨感情的轨迹。在悲凉的圆寂塔前,惊讶的发觉了“王圆禄”的名字。由此,他开头了回忆。从他读过的关于敦煌的史料里,搜寻着他的影子。王道士给的印象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索索”的农第4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夫。心里发凉:中国最绚烂的文化竟然是这样的人把持!继而,我国当代的敦煌学者们在进行讨论时,拿着从国外买来的微缩胶卷,叹息着走到放大机前的情景,开头萦绕在心里。他开头痛心。望穿时空,他好像看到外国冒险家,也是文物贩子斯坦因,和他满载敦煌精华的车队,缓缓走出我们的视线,他感到一阵等同于戈壁溯风的悲凉。余秋雨不愧是余秋雨,没有指着王道士鼻尖的漫骂,却锋芒毕露地轰击了他的愚昧与无知。尽管有很多条足以让他倾泻愤恨的江河,然而,他内心的苦痛却不仅仅指向一个农夫。大量反语的运用,如呛天呼地,他已经痛不欲生。全文最富有意味的是,那些靠从“强盗”手里买回的胶卷加紧讨论的专家们,在国际敦煌学争论会上,因日本专家的发言而“悄悄”着。这是最沉重的一笔。无论别人是赞誉还是劝慰,历史都无法改写。他仰天长叹。这篇文化散文很沉重。它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的痛与恨,就是我的第5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痛与恨。道士塔读书笔记(二)《道士塔》中的王圆箓肯定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所说,假如让他来担当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