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所长新年祝词同志们、伴侣们:现在是2022年除夕夜,出席在台北召开的中华文明21世纪新意义研讨会后,刚回到北京家中。我在提交给研讨会的论文的结尾中写道:假如套用李凯尔特的理论,萨顿与萨顿之前的科学史家们所讨论的题材,一般来说是个体化的学问(如牛顿的光学手稿与伽利略的力学试验),并由价值观(如科学进步论)所主导;与此相反,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分析的当代科学史家们,其关注的焦点则是一般性的和规律性的结果,并不受价值观所左右;这样的学问系统,是最接近沟通'两种文化'这一目标的了。假如说萨顿未能在其科学史实践中真正实现其新人文主义纲领,那么在21世纪,通过科学史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将是完全可能的。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纲领,其前景仍在云雾山中,需要我们这些科技史的实践者不断地探究,以寻求实现它的可操作的手段。本所将学科建设的三大重点方向定为科技史、科技战略和科学文化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第2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的。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凝练科技目标、建设科研队伍和完善体制机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综合讨论全面绽开,在香港胜利召开第九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墨西哥获得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主办权,成立中德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举办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面对社会举办科普活动周,在讨论生院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编成科技史课程设置方案,确定讨论所的标识和所训,改造东小院和东配殿等处学术环境,成功完成《龙腾》方案,终结财政赤字,改造后的网站以全新面目消失全部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这个集体共同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所务会向全所同志表示诚心的感谢,也向那些曾对讨论所进展作出过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表示慰问。经过全所同志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中国科学院学问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门坎,2022年的重头任务是:争取以所建制进入试点序列。但是我们也应牢记,进入创新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提升中国科学史讨论的第3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整体水平,把讨论所建设成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技术史与科技战略进展讨论中心,以及世界知名的科学技术史讨论机构。应当承认,我们离此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详细来讲,我们还需要仔细考虑: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重新组合的形势下,如何利用国内相对稳定的条件和举办国际科学史大会的契机,大幅度地提升中国科学史的讨论水平?如何推动学问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并借此促进学科重点和讨论范式的转变?如何动员更多的力气,开拓新的重大课题并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在科技战略与科学文化方面,如何利用我们的学术积累使之发挥最大的社会显示度?在讨论室建制取消后,如何发挥讨论员岗位的核心作用,体现各级部门与个人的责、权、利?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兼顾绩效优先和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前程远大,但仍有千山屏障;光明可见,但不是如日中天。录此与全所同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