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第 1 节 碳的多样性(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碳的单质、氧化物、盐的性质,能够用性质分析生产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学会应用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构建“碳三角”.3.激情投入,体会含碳物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65-69 页,勾划重要知识,了解含碳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转化,规范完成预习案,记熟基础知识。2.结合“ 活动·探究”栏目,明确溶洞的模拟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3.C 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 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 C 层不做。预 习 案1. 回顾初中知识,碳、CO、CO2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分别表示出来。2、碳在自然界中的转化阅读课本 P65-P66,用物质化学式(或名称)表示出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预习自测】1.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主要是( )A.CO2+2NaOH===Na2CO3+H2OB.CaCO3+CO2+H2O===Ca(HCO3)2 C.6CO2+6H2O 6O2+C6H12O6(葡萄糖)D.CO2+C 2CO光叶绿体探 究 案探究点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方法导引】根据所学知识:NaHCO3 与 Na2CO3的相互转化, 阅读课本 P66-67 活动·探究,讨论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探究】现用以下试剂:石灰水 导管 酒精灯 火柴 试管夹设计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拓展应用】1. 自来水往往含有碳酸氢钙,因此水壶、热水管道内壁常常积有水垢,由此推断水垢的成分中一定含有哪种物质?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除去水垢?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2. 试用化学原理解释“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思考总结】完成右图中 CO2、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相互转化探究点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 请结合 P65 交流 · 研讨 ,探究下列两个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和利用碳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的?①在木炭燃烧②高炉炼铁2. 你知道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碳及其化合间转化的实例? 【小结】在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