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不再有战马嘶鸣的石河北村大约五年前,县里准备编一部鸡东自己的县志,记录当地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大事,因要搜集资料,我和同事接受任务到石河北村“访古”。以前因工作关系常常到石河北村,却从来没有过多的“想法”,也没有想过它的历史。阳光普照之下,这个毗邻县城的小村子随着时代变迁飞速地走在发家致富的前列。白墙红瓦,交相辉映,古朴大地上涌动着争相致富的洪流。在新居新院中也有几处老房旧屋静静静立在村子中央,不争风不抢眼,仿佛从来就不存在似的,我们的目的就到了这里。走进光线不明的屋子,室内还算宽敞,老式结构,南北两炕,南炕上躺着一位耄耋老人,耳聋眼花,神志不清,对生疏人出入毫无反应。当得知要访的不是这个老太太时,大家长吁了一口气,不然这趟是白跑了。我们想知道尽可能多的石河北村的往事,鸡东县很多已随岁月灰飞烟灭的历史大事必需由亲身经受者才能给出最权威的描述,才能最大限度贴近史实。当给日本第2页共1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兵做过劳工的李宝林老人在家人陪伴下走进来时,大家也拿不准这位97岁的老人能带给我们多少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由于耳背加上口齿不清,很难直接和他对话,五十多岁的小女儿做了临时“翻译”。缓缓的,石河北村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从一个片段呈现了的往昔一段鲜为人知的岁月。石河北村原名“石河北八甲”,“甲”类似于“村”的意思。当时村子地广人稀,比较荒芜,远没有现在这样繁盛。石河北村抗日年间驻扎过一支日本军队。老人介绍,这个部队是一支编制叫九百六的团部,在本地开拓了一处军马场,抓了许多中国的劳工。劳工是这片土地上的农夫,手无寸铁食不裹腹。被日军使用过的本地劳工约有60多人,主要工作是给日本人种地、做饭、喂鸡、喂猪、喂马、洗衣。日军在这里训练战马和骑兵,驻扎部队详细人数不详,劳工只能在外面给后勤给养,一律不得入内,不允许与总部直接接触,里面的状况也无从得知。日本人占据时期的石河北八甲处处是马圈、马匹,日军每天出操训练,战马嘶鸣,响彻天空。同新峰飞机场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用中国的劳工,中国的粮食,供给着第3页共1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一支侵略中国的外来军队。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忍受着丧权辱国的屈辱,眼睁睁看着外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耀武扬威。九百六部队驻扎时,训练场占地面积大约有3晌,配有子药库、商店、洗衣房等附属设施。现在老人居住的屋子就是当年日军洗衣房的一部分,总子药库设在现在的鸡东镇良种场村,各营部全部配有小型子药库,以备战斗之需。以前给日军干过苦力的劳工多已去逝。李宝林老人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老人对我们的来访很感爱好,只是神志模糊记忆零散,五十多岁的小女儿给我们当了“翻译”。“日本军队在这儿主要干什么呢?”我们一字一字渐渐地问。“建军马场,对,建军马场,好多马”。老人有些恍惚。“养马就是为了打仗,打中国人对吧?”“啊,每天喂马,对,练兵,每天出操。”“驻这的日军多不多,你们给他们干什么活呢?”“不知道多少,不让进去,就在外面干活”。他在女儿不断的提示下回忆。“那你们给干活,是雇的还是白干的?”“种菜、做饭、洗衣服、喂猪”答非所问。“是雇你们吗?给钱吗?”“给钱,雇的”。第4页共1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雇的?给钱?”女儿很惊讶地望着他。“啊,给饭吃”。“给钱,还给饭吃?”女儿再问。“给钱,啊,给饭吃”。老人望着女儿似懂非懂。“哎呀妈呀,那要这么说,这鬼子还挺好儿呢!”女儿白了她老爹一眼。“那你还真没白给他们干,给饭吃,给工钱,雇你们还真就对了!”女儿觉得97岁的父亲真的是糊涂了。我们差点笑了,其实大家也不能信任,在异国的土地上为了制服异国的人民,用这个国家的土地、这个国家的劳工、这个国家的资源,来训练屠杀这个国家的军队,怎么还可能对这块土地上的劳工合理雇佣?这是不合规律的。给点工钱唬弄老百姓有可能,但绝不会和付出劳动价值同等。莫非这里的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