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X X 论 文题 目: 专 业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论 文 完 成 日 期 20XX 年 XX 月 长寿文化促进旅游产业进展1 印江挖掘和保护长寿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1.1 挖掘和保护长寿文化的主要做法一是印江将长寿文化与书法文化相结合。印江是闻名海内外的书法之乡,书法名家辈出。明代的周冕,清代书写“颐和园”匾额的严寅亮,参加过“公车上书”的廖西山,擅长行书的王道行、周以湘等,印江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遍及海内各地。两广流传着“没有周以湘字的人家就算不了书香之家”的说法。书法文化与印江长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写书法时讲究入静,讲究凝神静气。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练书法时就讲究”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入静可以培育人们的耐性,克服急躁心理,久而久之,可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如我县清代著名书法家严寅亮,近代全国书法家魏宇平,王峙昌等都是高龄寿星。有资料统计,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等大书法家平均寿命八十岁。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同高僧比较,二十八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近十三岁。这说明,书画家的寿命比高僧还要高。因此说法,练习书法,实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绝佳运动。印江人广泛参加这种运动中,达到延寿的目的。二是印江将长寿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印江佛教文化源远流长。隋朝时期,在印江梵净山以及周边地区已有寺庙和简单的佛教活动,到了明万历初年即1573 年,随着妙玄和尚在梵净山重建金顶寺庙,梵净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佛教活动空前繁盛起来,至清光绪 23 年对寺庙的不断重建、扩建、修复,已形成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护国寺、坝梅寺、天庆寺、白云寺),四十八脚庵(以木黄建厂的太平寺为首)的庞大寺庙群。佛教活动播及到梵净山周边的湘、鄂、川、黔、桂、滇等省区的广阔善男信女,以至“数百年来,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土家族人出家的较少,但信佛居士较多,这些居士们大多用农历初一和十五吃“素”来表达对佛的仰慕,不沾猪油不吃肉,常配以净身,以敬佛祖和菩萨,而这种佛教饮食文化对土家族人饮食习惯影响深远,也起到了延年益寿的效应。三是印江将长寿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物质文化集中表现为独特的地方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其特点外形雄伟严谨、别具匠心,内部结构合理、独特优雅。内、外墙、壁门窗、檐、角雕刻有具地方特色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楼台、亭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