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 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进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育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 45 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育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奇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比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老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沟通,。如老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快乐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老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