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这样选车——当前汽车消费中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2004 年 9 月,零点前进咨询公司与搜狐汽车频道联合开展了关于汽车消费决策影响因素的网络调查。截至到 9 月 15 日,我们共收到 18273 份回执,其中有效回执 16457 份,本文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调查中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参与本次调查的消费者男性 94.5%,女性 5.5%;年龄在 20 到 25 岁之间的占14.4%;26-35 岁之间的占 53.8%;36-45 岁的占 24.5%,45 岁以上的占 6%。其中有车的消费者仅占27.4%,而占总体人数 72.6%的消费者现在还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但没有车的朋友中准备在半年以内买车的占 16.8%,半年到一年内准备购买家用轿车的占 27%;与此同时还有 28.8%的现在的“无车族”准备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买车;三类合计,两年以内准备买车的潜在汽车购买者占本次调查参与人数的72.6%,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揭示的是潜在汽车购买者的选车标准或者可以说本次调查是当前最真实市场需求的反应。 汽车购买决策过程:理性化与简单化的结合 一般的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出的人均 PPP 达到 3000 美元是轿车大量进入家庭的临界点。近三年来中国私人购车的比例不断提高以及中国汽车销量的日益攀升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联合国有关机构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在 2002 年中国居民的人均 PPP 就已经达到 4526 美元,超过了轿车进入家庭的 3000 美元梯度线,中国应该开始进入轿车走进私人家庭的高峰期。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相对于中国普通大众的整体收入水平来讲,当前在我国轿车仍然是个高档的耐用消费品、甚至是个奢侈品,因而汽车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表现得远远没有那么从容。加之作为汽车工业进步的排头兵的轿车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因其技术含量,更是因为受到了广大汽车消费者的极大关注而不断的有汽车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新技术被用于其上,从而使得汽车日益成为汇集多行业尖端技术的载体。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轿车的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另一方面,日益先进、越来越复杂的各项新技术又使得普通消费者在面对车辆选择时无所适从,给很多的消费者评价一辆车与其它车辆的差别,权衡优劣得失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表现在汽车消费上就是一种存在有点矛盾的消费决策过程:思想上,消费者基于对大额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支出的谨慎消费倾向要求在汽车消费时做出理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采用一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