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写字楼的历史及发展现状一、 上海写字楼的历史沿革上海的写字楼从无到有,仅仅发展了短短的 20 多年,在这 20 多个春秋中,可以说经历了跌宕起伏,至今终于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市场格局。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再次复苏以及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写字楼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上海商品办公楼的概念基本为零。当时一些大公司如需在上海设办事机构,只能租用高级酒店套房。直到 1985 年,上海第一幢涉外写字楼——位于外滩的联谊大厦建成,但上海真正的写字楼市场浪潮开始于 1992 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1993 年,上海开始大规模地推出办公用地。按常规而言,写字楼的建设周期一般是 3年,这也就意味着从 1993 年动工建设的写字楼,在 1996 年开始集中上市。但是正是这种大规模的上市也导致了 1997 到 1999 年上海写字楼市场全面供过于求,其中在最高峰期的1997 年,上海写字楼上市达到 100 万平方米。市场过于供大于求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写字楼市场租金不断下跌,从 1997 年均价 0.8 美元/平方米/天,跌到 1998 年的0.4 美元/平方米/天,到 1999 年更跳水到 0.2 美元/平方米/天。2000 年经济开始复苏。在上海写字楼方面,2000 年到 2001 年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众多的烂尾楼项目获得重生,再这一年中写字楼的空置率渐渐降低。 2002 年上海写字楼的又一个春天降临,从第一个季度就开始了温和的反弹。这时期由于中国入世对一些公司产生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美国“911”事件后,一些推迟决定的公司在去年年底也开始重新考虑写字楼的扩张需求。全市的空置率下降至 11.9%,租金到 0.62 美元/平方米/天,全年吸纳量达到 404795 平方米,总的吸纳量比 2001 年略微上升 2.4%。到了 2003 年,新增供应的缺乏一方面限制了浦西甲级写字楼的吸纳量,另一方面空置率水平也因此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因而,2003 年新增面积的降低使得吸纳量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约为 27.2 万平方米,比 2002 年下降了 38.2%。有限的新增供应及紧张的市场条件下受压抑的需求使得上海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较 2002 年上涨了 5.6%,。到了 2004 年第三季度,上海写字楼市场经历了最快的新增供应,加上持续的跨国公司企业对办公面积的需求使得整体吸纳量十分巨大,达到了 50.83 万平方米,浦西空置率下降至 5%,租金上涨至平均 0.73 美元/平方米/天。从 2004 年至 2007 年底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