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马克思名著读后感马克思名著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定性和偶然性有些感受。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定”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受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定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日起来发觉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想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确定的语气说今日早上的路面肯定是湿的(必定)。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缘由,假如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缘由。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第2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意于对大事的阅历解释,盼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定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定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规律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定的,必定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肯定的必定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定的熟悉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9xwang.com)经济打算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打算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大事的发生布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宏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行忽视的因素。历史必定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定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第3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头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亲密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定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定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抱负,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定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定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信任这样的永恒世界唯恐不多了,那么人生究竟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信任这个世界必定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行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定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确定,我也不需要确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肯定是新的一天,肯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转变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