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讲授的必要──历史训练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当前,在历史课上老师少讲甚至不讲,这种状况并不是孤立的。不少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要以同学为主,要以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老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同学被动。由此有的学校领导也就规定了这种以时间为量化标准的限制,越线即判为不当。这类的观点、规定等,在我看来,都是似是而非的。那种对老师讲授时间的限制,更是给老师带上的新“紧箍咒”,上面甭管刷着什么新理念、新改革的颜色,都可能会毁了历史教学。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历史课上,老师不但要讲,要讲好,而且不能少讲。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必要。第2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老师、同学、教材三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活动是由老师、同学、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假如从教授的角度上讲,老师是教授的主体,同学是教授的客体,教材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假如从学习的角度上讲,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客体,而老师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而假如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上讲,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同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者,教材则是使主导者与主体者得以沟通,使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中介。正是老师向同学传授教材,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进展。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特别重要的。从学习方式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两种主要的形态:接受学习和发觉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以现成信息的形式消失,同学可以直接猎取;所谓发觉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现成信息的形式消失,同学要经过一个发觉的过程,自己找到答案或结论。现在很提倡发觉学习(又多第3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被称为探究性学习或讨论性学习)的方式,有些人也产生了误会,以为接受学习是不好的,发觉学习是最好,所以老师不能讲多了。其实,简洁地划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好与坏是不对的。因为,在接受学习方式中,又可以分为被动的接受学习和主动的接受学习(或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学习者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后者表现为学习者有学习的心向并且学习内容是有意义的,因而主动地进行接受。而发觉学习也有两种形式,即独立性发觉学习和指导性发觉学习,前者是指同学自己去进行发觉,后者是指在同学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发觉。在常态的学校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指导性发觉学习应当是主要的,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老师的讲授。从历史课的性质上来讲,历史课的学习与中学里其他一些课程有所不同,既不是像语文、数学等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等课那样以操演为主,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学问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老师的课堂讲授历史学问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第4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方式。从历史学问的传递方式上来讲,由于历史学问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行能通过试验加以重演,许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看,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人们获得历史学问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叙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同学获得历史学问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猎取历史学问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假如历史老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同学对历史学问的系统学习。从历史教学中老师的作用上来讲,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历史课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训练性等,是要在历史老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有保证的。无论是学问传授、力量培育、学法指导,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训练,都与历史老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也都离不开历史老师的正面讲授。以上所述,是想说明历史老师课堂讲授的必定性,这些还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