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从接受训练以来,凡是有关历史的东西,我从来都没感爱好过,也包括这门《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课程。要说之前不喜爱历史课是因为它的文字太过于枯燥,现在是因为自己的的确不喜爱。所以要我写一篇规范的关于历史的学术论文那实在是太难为我了,因为自己脑子一点关于历史的东西都没有,写不出来什么好的文章,就选择了写感想。在我接受的历史训练历程中,每次一谈到我国的历史,编者们就开头肆无忌惮的吹嘘,什么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文明;什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什么宏大的四大创造;什么历朝历代的丰功伟绩,他们的疆土多么的大,他们的文明影响多么深远……这让我感觉就像一个失败者在别人面前或者劝慰自己说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辉煌一样,令人厌恶。我承认那些丰功伟绩都存在,而的确也存在,我就是不知道我们了解这些有什么意义,让我们觉得身为华夏儿女感到傲慢?还不是有那么的多同胞连温第2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再说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有5000多年的文明。借用某老师的一番话,"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5000年文明,朝代的更迭,一帮人战胜了另一帮人,然后更换姓氏,开头破坏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明植入自己的文明,文明并不是得到了连续而是遭到了毁灭"。到今日只剩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明白,人们仅存的良知和道德被鼓吹是中华5000年文明,试说他们之间还有联系吗?一位西南联合高校的历史教授曾说过: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也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而胡人,无。"这些足以让我信任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编者们对历史训练如此的不负责任,试问他们是真的喜爱这个祖国还是盲目崇拜啊?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经常居高临下,想象自己站在真理和学问的制高点上,用老师爷的态度自说自话地编写着教科书和入门书,我们的教科书和入门书用教条替代了历史,书里面所讲的历史仿佛不再是一个有人第3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有事的时间过程,而是一个在某些怀有政治意图的强迫性架构中被分解填充的东西,几千年的故事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半打理论和一堆概念。其实,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当一个同学在面对这样的教材时,他并不能够感觉到历史的流淌,却只能被动地捧着一大堆被"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经济背景"等等分割切开出手的概念,尽管概念作为学问,比较简单背诵、复述和考试,但是真实的历史就在僵硬的条块中慢慢流失。当然,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历史训练,脱离了历史训练的本质,让我觉得讨论历史是没有意义的,铺张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为了证明我国历史的辉煌。(.9xwang.Com)然而那辉煌早已成为过去,于当代人毫不相干。可我却没看到历史讨论的另外一面,就是通过讨论历史,取得治理国家的政策和方法。这与我个人短视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面。记得老师课上讲到清政府为了爱护其满族血统,阻挡汉人迁入其祖籍地,由于人口稀疏最终导致被俄罗斯占据,丢失了国土丢失了尊严。而我第4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国的统治阶层却没有从历史中意识到这一点,照旧严峻掌握国人移民,导致我国人口数量已经严峻超出了国家资源的承载力量。(由于上课没做笔记,这部分内容表述的不是很具体,望老师见谅)直到听到老师讲到这个例子,我才明白讨论历史还有这一层的意义。历史的事实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阅历,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胜利的大事中得到珍贵的阅历,在失败的大事中得到教训以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重大,而对于历史教科书上歌颂祖国历史的辉煌我还是不认同。历史真正的普遍的意义仍旧在于布罗岱尔说的"国民意识"的建构,用一个比方说罢,历史仿佛给人们供应着关于"家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不肯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的详细再现,而是一种关于家乡的温馨感受。布罗岱尔在他自己写的《文明的文法》这本教科书的序言中说,"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