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小学生读论语有感学校生读论语有感(一)文/秦依凡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始终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受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高校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行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高校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究中去吗?答案是确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详细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详细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或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详细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而无止境的缘由。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每探究出新第2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的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见“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和,两人都是宏大的训练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是惊人相像?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定性。为了学习,可以三有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假如仅仅是勤奋,唯恐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敬重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虚心;我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第3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训练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学问,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训练的目的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训练家,他的很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当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或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久无法领悟万事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学校生读论语有感(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第4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对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比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擅长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熟悉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熟悉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第5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