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VIP免费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_第1页
1/4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_第2页
2/4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_第3页
3/4
第1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各位华文诗学专家:经过两天综合论坛和专题论坛的沟通与争鸣,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即将降下帷幕。新诗二次革命仍旧是本次论坛的主题。骆寒超先生在前两次论坛的基础上,以尊西方的新诗传统为切入点,第四次阐发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参与本次论坛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一主题。比如朱先树、王珂、潘颂德、万龙生、葛乃福、沈用大、毛翰、王端诚、陈玉兰、段乐三、王艳玲、曹丙燕、雷斌、泰国的曾心、新西兰的林爽、中国台湾的林于弘等从诗体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体重建;蒋登科、向天渊、谭五昌、陈福成、陆飘、中国台湾的林芙蓉、邓艮、李冰封、乔琦、任毅等从诗歌精神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精神重建;李震、梁笑梅、于怀玉、杨继晖、袁仕萍等从诗歌传播方式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第2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当代华文诗歌的现状与走向是本次论坛的第二个主题。叶延滨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概况与面临的境遇的论述,古远清对两岸诗歌诠释权力论争的深究,赵毅衡在《从文化符号学看当代诗的走向》的发言中提出了华文诗歌可能的诸多进展路向,林静助从台湾立场来阐释台湾现代诗的当代意义,新加坡的方然对新华诗歌的分析,张德明对沉迷先锋的诗歌创作路向的批判,晏红对诗歌存在空间的透视等,显示了本次论坛对华文诗歌现状与走向的关注。华文诗歌的进展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相像的机遇和挑战,华文诗歌资源的整合与跨语境沟通是促进华文诗歌进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本次论坛的旨趣所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诗歌讨论是本次论坛的第三个主题,郭小聪对抗战新诗的反思、钱志富对胡风诗学思想的阐发、张传敏对七月诗派重庆阅历的描述,张立新对重庆抗战文艺报刊诗歌场效应的挖掘等显示了大后方诗歌的丰富性和讨论价值。除了以上涉及到的三大主题之外,本次论坛谈论较多的还有歌词讨论,傅宗洪、陆正兰、童龙超的发言显示了该领域讨论第3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的新成果;现代诗学讨论主要集中在孙基林、曹万生、段从学、朱美禄、雷文学、冬婴、赵东等诗家的发言中;现代新诗特质和创作技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的傅天虹、中国台湾的台客等人的发言中。此外,也有进行诗人诗派进行讨论的,比如木斧对艾青《火把》的重读,熊辉对冯至十四行诗创作的文体缘由透析,熊家良对阿毛作品的讨论、江腊生对打工诗的关注,台湾锺顺文对谢佳桦诗歌的解读,陈祖君从节日体验的角度来分析以闻一多、何其芳、李瑛的诗歌等。本届论坛也旁涉到现代诗学的很多问题。比如吕进先生的主题发言《论新来者》提出了新来者一说就教于各位,认为在新时期有三个诗歌群落:归来者,朦胧诗人和新来者。江弱水在《一辞有两面,两面各一辞关于两篇诗评的文本互参》的发言中对诗评文章的互参阅读及新诗讨论提出了合理的思路,陈本益先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干天全先生的《诗歌批判与讨论的误区》发言对我们从事新诗批判和讨论敲响了警钟。全部与会的专家学者在这次论坛中的发言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第4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学风和学术规范,使本次会议彰显出深厚的学术气氛。这次论坛产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将在《西南高校学报》、《诗学》辑刊、《中外诗歌讨论》等刊物上间续选登。值此论坛即将闭幕之际,我们要感谢那些因故不能到会的专家对论坛的支持和祝愿,比如日本九州高校汉学家岩佐昌璋、韩国高丽高校汉学家许世旭、美国《中外论坛》主编王性初、新加坡国立高校亚洲讨论所讨论员陈剑、蒙古的森哈达、山东师范高校教授袁忠岳等,他们有的还特地发来贺电。同时,本次论坛得到了国家训练部、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西南高校的有力支持;以讨论生为主体的近50名工作人员从上半年就为会议的筹办、接待而开头劳碌。在此,让我们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诚心的感谢。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