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去年 2 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提出“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天津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文化正日益成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抓方向,改作风,壮队伍,聚人才,强基层,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激发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新作为,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一、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意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提出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新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生产力的提高,“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列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全面发展蕴含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文化进步中彰显制度的优越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