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2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老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老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信任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老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老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常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常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纳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常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