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重点 1.掌握熟语的类型。2.积累熟语并能正确运用。引子引用张大千劝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答: 答案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加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走‘马’观‘花’”,思考下面的问题。1.漫画与成语有何关系?答: 答案 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成语有哪些来源?答: 答案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3)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1.如何定义成语?其特点是什么?答: 答案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成语一般采用“四字格”形式,保留古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2.如何定义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请根据特点给它们分别分类。答: 答案 熟语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有很多,较常用的是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1)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按词性分:动词性惯用语,如“走后门、碰钉子”等;名词性惯用语,如“马后炮、定心丸”等。按褒贬分:含贬义的惯用语(占大多数),如1“开倒车”等;含褒义的惯用语(占少数),如“主心骨”等。(2)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歇后语一般可分为:喻意歇后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谐音歇后语,如“老虎拉车——没人赶(敢)”。(3)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比喻通俗的一些语句。谚语可分为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和只反映某种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