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井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建立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救援体系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和政策。1993 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应急预案作为重大事故预防的必要措施,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中,应急计划是关键的要素之一。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属高危行业,通过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可以控制事故进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开发使用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以来,该技术不断得到进展,其应用也逐步扩展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空间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的系统,通过对空间信息及其他各类信息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大量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直观和易于理解,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将 GIS 技术引人到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管理工作中,将矿井灾害应急救援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基于 GIS 技术的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和 GIS 1.1 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系统 矿井灾害救援制约因素多、情况复杂多变,与其他行业的抢险救灾工作相比,具备更强的技术性、时效性和更大的危险性,要求反应迅速、推断准确、应变及时、措施有力,一旦事故发生,需要多支救援队伍密切配合、集中指挥展开救援工作。因此,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保障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有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灾害应急救援系统,提高矿井的抗灾救灾能力,这也是处理矿井特别重大事故的关键。 建立矿井应急救援系统的目的:一是发生事故后控制危险源,避开事故扩大,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消除;二是尽可能减少事故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系统不仅要包括危险源空间布局、矿井环境状况、关键设施状况、应急救援力量等实体空间,而且还应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非实体因素,如人员分布、财产分布等。 1)潜在灾害类型及分布。潜在灾害类型及分布是构建矿井灾害应急救援数据库的基础。依据历史灾情库和现实的地质环境特征,将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辨识,并将其空间分布导入应急救援数据库。 2)矿井环境状况。矿井环境状况是引发矿井灾害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