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有求知的欲望,也才能积极的思维,努力的探究,进而推动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假如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那将意味着最大的失败。大凡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同意学而且接受的也快。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上。那么,老师怎样才能培育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既要严格又要慈爱,赢得学生尊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是严格。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当然,“严”并不是说老师一定要板起面孔来,更不要“棍棒”式的教育。这里说的“严”,应当是严格要求课堂纪律以免放任自流,为全班同学制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严格要求学生的平常作业;严格法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违反“行为法律规范”的学生,每个老师都有责任予以制止,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以培育他们美好的品行。这样,学生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辨是非,明真理,识善恶,健康进展,积极进取,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也在严而又格严而有度的对学生的教育中,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大大的培育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老师还应象父母一样,关怀爱护学生,善待体恤学生,鼓舞帮助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老师是父母,又时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跟学生谈理想、谈学习、谈人生,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舞,一丝肯定的微笑,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在每次考试过后,老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舞学生,因为面对考试后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孩子最需要的是老师的安慰和鼓舞,学生最期待的是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假如老师不失时机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这样在老师的指导和鼓舞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做人的自尊心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时时处处认为自己能行,自己能做,而且能够做得好,不懦弱,不胆怯,更不气馁,不悲观,不失望。教育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懂得怎样进行学习。只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人的好习惯,我们的教育目的就基本达到了,而这种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赢得学生尊敬的父母式的友爱教育,无疑会极大地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