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地域性探讨1 引言建筑的进展是和社会经济、城市进展、文化进步、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工业建筑作为建筑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社会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国经济处在快速进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工业建筑。但是建筑形象趋同性严重,造成千厂一面、缺少文化、缺少艺术的现象,工业建筑很难凸现自身特点,与社会文化的进展不相适应。分析其原因,生产作为工业建筑的主要功能特征,工业建筑对外部形象通常的表现形式为以牛腿柱、大面积开窗、大型屋架结构体系为特征的方盒子模式,是造成工业建筑缺少个性,缺少创新性的重要原因。其实,工业建筑同其他民用建筑一样,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城市肌理体中,必定受到地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因此讨论工业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为工业建筑设计的独特性提供可能,使工业建筑设计更具有创新性、文化性和艺术性。2 工业建筑与自然互融“从某种意义上说, 建筑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形态 。具有地区性本体的建筑,其进展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与地域的自然环境脱离。事实上,正是地域自然因素为建筑的进展奠定了逻辑基础[1]。而工业建筑为满足工业生产,在规划设计上更注重生产工艺流程的实现,忽略了对场地自然条件的满足,也不注重环境绿化的设计与保护,使得工业建筑的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从寒冷的北国到温暖的南方厂房几乎同出一辙,更有甚者,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厂房可以复制到另一个地方,没有设计感,“”更谈不上艺术性。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 生态 理念的提倡,企业形象的注重,工业建筑在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上可以探究出更多的设计手法。譬如,某铜加工厂位于昆明郊区,那里自然环境特点是山峦起伏和醒目的红土地,气候四季如春,太阳辐射量大,那么首先在规划设计上就可以顺应地势,让工业厂房高低错落迎合周边的山体,甚至可以把传统民居群体组合理念应用在厂区的规划上,形成一种序列感、整体感,这样的厂区规划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生产工艺流程的体现,而是整体意识和环境意识的注重;其次为了消减大规模的工业建筑体量对周边环境的冲击,屋顶可以用绿色来呼应周边的绿色植被,墙面可以用近似于红土的颜色来呼应周边的土壤,再次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日照,将太阳能电池板应用在屋面和墙面上,节约了能源,实现了可持续进展,为工业领域的设计带来切实的改变。3 工业建筑与城市互动工业企业的建立与进展是城市兴起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城市进展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