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验收监督及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社会效益为主,主要使用政府投资,直接关系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必须加强质量验收监督管理。本文结合工程质量验收实际,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途径及主要措施,以促进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验收更加科学、严格、有序开展。一、概况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先后通过大江大河治理、重点水源工程、重点水利工程改造、机电泵站改造、灌区节水改造、抗旱防汛应急、工程维修养护等项目,加大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改造投入。同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多方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质量验收中,各级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健全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检测、资金控制、资料整编、质量验收等制度,绝大多数单位及参加人员尽职尽责,加强管理,严格把关,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整体质量提升。经过验收实践,目前已建成工程项目质量优良率约为 40%,合格率约为 60%,整体来看,大中型水利工程好于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级、省级管理单位优于地方单位。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涉及范围广,投资规模有大有小,参建人员技能水平高低、工作责任心强弱不同影响,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实行措施加以改进或解决。二、存在的问题(一)管理制度落实不够严格。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24),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验收,实行政府主管部门与建设法人分工协作验收制度。对于众多规模较小、投资较少、施工内容构造简单的工程,各地区各单位在贯彻实施中,根据情况对验收程序作了简化。由于质量要求标准不一,内容多少不同,导致实际落实效果出现差异。有的施工企业虚构资料,夸大业绩,在招投标中蒙混过关;有的监理人员作风不实,监管不严,都给工程实际质量带来了损害。(二)技术检测过程把关不严。工程技术检测是推断施工质量好坏的重要客观依据,有现场实物仪器检测方式,也有抽样试验室检测方式,实际工作比较具体、零散,但对工程质量判定却极端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有的业主单位或监理人员图省事,怕跑路,没有全过程严格参加质量监督管理,只是要求施工方提供相关证明即可,这就为施工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留下了操作空间,进而影响了工程施工实际质量,降低了工程投资效能。此外,有的工程项目现场监测设施设备不足,观测密度不够,统计数据不准不全,也会对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埋下实际隐患。(三)工程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