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大学之道读后感高校之道读后感(一)高校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高校》卷首开宗明义: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把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始终被认为是《高校》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抱负目标。这对于一名老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老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老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第2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激发同学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同学的素养和力量得到最高的进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老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同学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独立并立人。亲民、至善高校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究竟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制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高校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确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善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高校》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第3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高校之道读后感(二)高校,中学,学校。好像这样一个排列有些好玩,假如把握的成长经受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高校布满向往。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高校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头了我对高校的思考。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学校,十五岁入高校。好像高校就是大人之学。而在高校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高校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头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学问,大才智,大思想。高校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高校之大的支柱。而高校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高校之大。简简洁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第4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高校之道》的第一句是: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绽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我从高校之道开头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方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索把握事物进展的肯定规律,但是,今日可行之道,明天不肯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熟悉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熟悉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像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高校之道,就是把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第5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高校开头,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头入太学。之前,是学校,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